清朝高道王常月谈戒律:戒是修行第一关
清朝高道王常月谈戒律:戒是修行第一关
熟识道教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整个清朝统治下对道教影响最大的道长非王常月莫属。王常月祖师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明末清初著名道士,目睹朱明王朝的覆灭后,他慨然有出尘之心,遍历名山,参求大道,拜全真龙门派赵崇真为师,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
王常月祖师所收弟子多为道门俊才,在各地阐教弘道,世人常称赞道:“确乎又一长春(即丘处机),宜昔门下多贤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使道风大振,后被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
康熙十九年,他传衣钵于弟子谭守成而后飞升。后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号“抱一高士”。
1
戒是全真第一关
王常月祖师修道思想的核心,就是依戒修行。修持戒律为的就是降服身心意。他认为人活于世,难免沾染后天习气,年岁越大,习气越重。只有通过修持戒律才能扫除三毒,收伏欲望、妄心。
关于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早期道教经典屡有强调。《老子想尔注》就说,修道之士要“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奉道守戒的人,比如心有敬畏,为人处世明是非、知进退,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善念、善行,这些善行最后会成为成道成仙的阶梯,故而持戒是修道最基础,也是最紧要的一关。
《太上老君戒经》要求修道之人要懂得克制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情绪,时常诵读道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派遣内心肆意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被人所尊重,久之渐生智慧,通彻大道。唐朝道士张万福编纂的《三洞众戒文》亦有同样的思想,他说:“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若不持戒,道无由得。”
王常月祖师在其布道生涯中,时常教导弟子“宁守戒而死,不犯恶而生”,给当时的道教界带来了一股清风,被时人称为“道家律门”。
2
持戒是得道成仙必备条件
王常月祖师认为,“戒行精严”是得道成仙的必备条件。不持戒,谈不上修行。严持戒律,方能悟道修真。
谨言慎行成圣成贤的标准,儒家之修身,道家之养性,佛家之律己,都在一个“戒”字。戒律是降魔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符,能增延福寿,是飞升梯,能朝礼三清。王常月把戒律比喻成路,静定是家,智慧是主人,世间万物万境万事都是客人。戒律修得好,身不妄动,心不外游,元神安稳,最后光明出现,解脱生死轮回。
3
戒律是上天制定的科条
王常月祖师强调,戒律是非常神圣的,是上天制定的规范,由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颁布,犹如人间的道德、法律,修道之人必须根据戒律严苛要求自己平日的言行举止,所以参悟大道最好的门径就是受戒持戒。
王常月祖师曾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戒律之于修道人的重要意义。
有一个道士,受戒之后,依旧我行我素,白天喝酒吃肉,晚上花街柳巷,比俗世人更加糜烂。一日,他突然做梦梦到自己来到了阴司,见到以为仙官模样的人,他心生好奇也尾随过去。这时却被一个鬼卒拦了下来,只听得那名鬼卒说:“你本事修道之人,可惜平时从不持戒,哪有资格跟那位仙官一同进大门。那位仙官平日受戒,故而身上有五彩光晕,所以可以进大门。光晕小的可以见偏门,如你这样,身上一团黑云乌气,最后要被革除戒名,受刀兵、水火之苦”。说完,这个鬼卒就用手中铁棒,重重打了这个道士一棍子。
原是一场噩梦。道士受惊之后,不觉一阵后怕,从此以后痛改前非,严守戒律。又有一日梦游地府,仍是上次游荡之处,仍是上次那名鬼卒。只见那位鬼卒,远远就向他打招呼:“仙长,您这是往哪里去啊”?道士说:“我云游到这里,并没有什么要去的地方”。那鬼卒又说道:“阎王有令,但凡看到身上有戒行光明的仙长到装修风水网这里,都可以到茶厅侍茶,请问仙长道号,装修风水网做个登记”。道士因上次被打,至今尤觉背疼痛,当即说:“并没有公事,我就不坐了”。说完,转身就走。
王常月祖师评价到:“前游被鬼打骂,后游跪接问名,本系一心之进退,即有两样之看承”。他告诫弟子说,如果你们有成仙成道的志愿,应该早持戒律,方可了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