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

风水知识 2021-12-15 16:33www.xyhndec.com家装风水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创造、继承、发展了道教文化的道教圣贤及善男信女们,感念他们对信仰和真理的无悔追求、坚毅抉决及道教文化为华夏民族繁荣富强之路提供的不竭动力源泉。拜谢历经8000多年来用生命和智慧使道教文化得以传承到今天的道教先师及十方善信们,他们将永垂道史。揭秘《道德经》与全真教、正一教、天文教真实的关系。

严格意义上来讲道教主要分为三教:数术教(也称天文教)、全真教(也称金丹教)、正一教(也称符教),老子是数术教的集大成者,历史记载和学者考证已无需再说,贴板上钉钉的事了。老子是全真教的开山祖师,金丹教从古代神仙家。方仙道演化而来,是借助服食外丹或修炼内丹等途径,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周易参同契》提到黄帝、太乙、八公、淮南,在论旁门小术时说:“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中提到“黄老”二字,“老子”自是炼丹术正宗典范《道德经》被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道家务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道”的发挥。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道德经》。

老子是正一教的开山鼻祖,符教,来源于上古时代的方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及祖先崇拜,画符念咒,祈福禳灾,与华夏民族民间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出现净明等内丹和符相结合的新符教,元以后,各派统归于正一教。《道德经》中有详细对隐身术的描述,隐身术就是通过捻诀念咒、画符和借助有魔力的外物的方法隐去真形。《道德经》主要用形象思维写的着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可见老子对符是精通精髓的。因而因为老子是数术派的集大成者,全真派、正一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就是道教的集中体现。

关于三教与道的关系就比较明了,即个体与整体,三教共同构成了老子道的全部,三教体现道,道通过三教来发挥应有的济世利人的作用,余也不敏,天资鲁钝,谨将《道德经》中有关三教的部分内容,以《道德经》与全真教;《道德经》与正一教;《道德经》与数术教等三项为题,写出如下,求教于高明之士四、长生久视与全真教金丹教。

《道德经》中对“三元丹法”的总体描述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现以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为内容: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处是天元丹法,清静修炼原理依据。看透雌雄得失,不与世俗争锋逞英雄,甘愿以阴雌的柔顺、清静的心态自守。这其实便是道家所说的清净炼心术。能达到这一境界便可称为“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则是说成为天下那些小溪一样,不与世俗往来,清心自守,清净无为。就会永远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会偏离,就会让心性返回到婴儿时期。全真派盛传其说,有《邱祖小周天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与《道德经》“为天下溪”是一致的。重点在一个“静”字上。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私自认为上就是天,为天丹,病就是病。第一句知不知上?是问号,因为《老子》是以“长生久视之道为业”,是讲的修炼问题,上即是头为天,也即是问的知不知修炼大元天丹这个却病延年的方法。“不知知病”,如果说不知道修炼大元天丹的事,就知道还有生病的可能。所以老子说“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者,是以病为病,即特别重视生病的可怕性,注意修炼预防其病,即可以不生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者,第一,圣人是得道之人,故“圣人不病”。第二圣人是觉悟高的人,防病认真,认识疾病也透彻,修炼大元天丹,不会生病。主要是重视疾病,把病当成了病,勤修防病,自不生病。

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人元金丹,阴阳修炼,或称双修,以人身体为“鼎炉”,以人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特殊的修炼过程而形成具有特异性质的、升华了的人体“精”、“气”、“神”的圆融体-丹,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白守黑是天下万物的法则。什么是知白守黑呢?举例来说,阳为白,阴为黑、白天为白,黑夜为黑、运动为白,静止为黑……总之,天下万事万物皆是通过“守黑”,才能使白更加强大兴旺。遵守这条天下万物的法则,就会永远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会有差错,就会重新回到无极的状态中。无极状态,便是道教所说的大罗金仙这一境界,也就是内丹修炼家所说的纯阳之体这一境界。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句承前章“守中”而来,层层逼近,脉络昭然。此章论述点出了个“神”字,鲜明地是针对前章中“刍狗”死物而言。然“谷神”二字,颇宜反复推敲,全章不过阐述谷神之内容,谷犹坎也,神犹离也。实为神气融为一体。《胎息经》曰:“若欲不死,神气相注”即是“谷神不死”的注脚。玄牝之门,其实玄即离门,牝即是坎户,离日坎月,万物由生,阴阳进退伸屈,万物随自然新陈代谢。惟将离中真阴下降,坎宫真阳上升,两两相会于中黄正位,久久凝成一气,身心两泰,眼中有智珠之光,心内有无穷之趣,如金玉之清润缜密,无可测其隙漏者,然非以外之呼吸时时调停,周编温养,则内之神气难以交合。

地元神丹 铅砂烧炼

地元神丹,通称外丹。烧炼服食以求长生,为道家的本旨。通过真实的鼎炉烧炼“铅”、“汞”等自然药物(多为金石类矿物),通过一定的特殊手段而炼成的金石丹物,这样炼成的丹物也具有特异的性质,但服食很有讲究,要配合内炼进行才有特殊的效果-却病延年、长生久视。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看透荣辱得失,不与不与世俗争锋逞英雄,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便可称作“为天下谷”,不与世俗往来,烧汞炼铅,恒常之德容天下万物。遵守这条天下万物的法则,就能重回到淳朴之心。

长生久视与正一教

《奇门遁甲》是传统的数术预测学之一,它与“太乙”、“六壬”等合称为“三式之学”。《道德经》中有多处关于奇门遁甲、符咒,章节的描述,《奇门遁甲秘籍大全》中载有踏罡步斗,丁甲符等。《遁甲演义》、《景佑遁甲符应经》等也有少量神咒内容。实际上遁甲之学是用数术预测,用符咒解惑,数术属于初级阶段,符咒驱遣属于神话截断。老子是黄帝学说的集大成者,奇门遁甲术在《道德经》中有多处描写,今以隐身无患,道高无上;趋生避死,趋吉避凶为题目抽出几处写出,求教于术士方家!

隐身无患 道高无上

《道德经》第十三章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宠或失宠就惊慌失措,像大祸临头一样。什么是宠辱?宠是指褒扬、偏爱,宠欲人知,不是真宠,故宠为下。得宠或失宠就会惊慌失措,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惊慌失措及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若我没有身体,我又有什么灾祸呢!这就彻底指出了有身乃是患根,无身即可无患。吾人既已有身,如何才能无身?若是说灭身可以无患,而吾又何存?实则无身有术,即隐身之说。《道德经》是经典全生论着,全生包括内以养生延年,外以摄生驱患亦称奇门遁甲术,此乃趋吉避凶、趋生避死之术,隐身乃摄生之术。佛家追求涅盘重生、灭身既无患;可见不得《道德经》之要义,仅此一处孰高孰低亦显而易见。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将个人的利益融于天下,贵天下若贵其身,爱天下若爱其身,这样的人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之。道教贵以身为天下,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托天下。道教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名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家园,也许正基于此,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趋生避死 趋吉避凶

《道德经》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此章内容,明显为古《遁甲》式。《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后世“奇门”之名源于此。“出生入死”,乃《遁甲》中的生门死门。所谓“生在生兮死在死”,“出生入死各有其门”。“徒”为徒步,走向。十有三,即十分之三。《遁甲》用十天干布于九宫之内,三奇六仪有定位,唯六甲隐于六仪之中而无定位,故称遁甲。三个十分之三,已尽九宫之数。休开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景杜中三门或吉或凶。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出生时生命就已经奠基了!据说:“听说有善于摄生的人,可以人为改变的。走出死门而进入生门。这样,陆地行走遇不着兕虎猛兽伤人,进入军队也不被刀刃杀伤,兕虎虽猛烈,找不到对象用其爪,兵也无处用刃施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没有走入”死地“去的原因。”这个“无死地”的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唯有用《遁甲》说近乎原意。也明白地表示了“摄生”一词之内涵,为趋吉避凶、驱灾除患之术。老子甚慎重,而以“盖闻”二字引述之。

长生久视与数术派

《汉书.艺文志序》曰:“数术者,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难成。”可知古代占筮与数术均设有专职机关掌握,不准传入民间。其官一废,则气术亦绝,遂形成了“有其书无其人”的局面。纵有其书,得不到人指点,亦难弄懂,后世读者更难知道三易之法,特别是《连山》、《归藏》之法了。世上既有“连山”、“归藏”这两门学问,而又名闻千古,岂无蛛丝马迹可寻。《三字经》中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现以(一)源于归藏;(二)立天之道;(三)立地之道;(四)立人之道;(五)九层之台为题,将余整理前人相关资料写出,求教于道教弟子!

源于归藏

致虚极,守静笃。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所谓致虚极者,即是此意。专心致志,抱一笃守乃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并作,即合并在风水布局,实为归藏之法。万物归藏,我就能看出它们的归宿。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宇宙万物最终要奠基于各自的本根,奠基于各自的本根是静止的,奠基于固定的本根静止是命定的归宿,命定的归宿是恒常的,知此便是智慧。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此,老想在命定的归宿之外妄有他为,定遭凶险。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道了恒常的命定归宿,内心所应包容;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做事就能出自公道;知道了做事出自公道,就符合仁义之道;符合仁义之道,就能符合阴阳之道;符合阴阳之道就符合道,通过不断的巩固修炼,事事符合道就能够长久地存在,立于不败之地。此章引出《归藏》,“归藏法”明天人合一之示,用归藏易来指导做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立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阴阳之道,就如同拉弓射箭一样?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过高了就低一些,过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余的减去,不够的补足,直到达到适宜合理为止即阴阳平衡。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阴阳之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使阴阳和谐。仁义之道却相反,是减损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谁能减损有余的部分奉献给天下的不足者?只有稔熟阴阳之道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做事而不自以为能,成功而不自傲,有贤德不有意显露。《系辞传》第八章“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此释谦卦九三爻之义!

立地之道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攻击坚硬强固的东西,谁也比不上它有力。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所以弱能战胜胜强大,柔能战胜刚强,天下无人不晓得,却很少有人能实行。柔胜刚,弱胜强为统治者驭下之术,一般人应慎用,因而“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故圣人有言:能够默默承受住整个国家的屈辱,才能当这个国家的君主;能够默默承受整个国家的危险,才能当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与第二十八章“知白守黑”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正面的道理总是用反面的经验教训来获得!

立人之道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化解很深的怨仇,无论怎么做,都必然有顾及不到之处,这岂能使对方改过迁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圣人施德是出于自己的天然秉性,不要求回报。就像债权人手执债权的借据,却不向对方索债一样。有道德的人只持有借据,不要求偿还。没道德的人老想让别人定期还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无疏,只支持善人。《系辞传》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九层之台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微小的毫末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远行,是一步步走才能到达的。三、六、九表示多,不用三和六是怕引起歧义,而说九层之台,可见老子之谨慎,九层之台肯定高于九层。夏、商、周时,古宅、亭台、殿阁、庙堂之高者不过之数,因古人论凡间为六,是说人在六道轮回也,但唯有建高塔者亦有高越九层之上,首层为甲、二层为乙、六层为己、九层为壬、十层为癸,十一层为甲甲,这样的顺序而成层楼天干理论,对我国现代的高层居住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我国出土的建筑可以看出学在建筑中运用的痕迹,周朝太卜就掌握这门学科。我国考古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谷物,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却惟独没有发现较大的建筑群。这是因为,中国的学认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对人体是最有益的,并且在尺寸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并不是越大越好,“实大则气散”所以卧室一般不能大于九平米,即是帝王也不例外。高大的古代多木建筑,历经战火中一般都难以幸免。

结束

感念道教先师和十方信众共同创造的道教历史和文化,福生无量天尊!愿世界和平,祖国万福,道教弟子修道成真,道教信众福寿延年,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

Copyright 2015-2025 www.xyhndec.com 装修风水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