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说起“方丈”,一般都会首先想到佛家寺院里的和尚。如果说道教宫观里也有方丈,相信很多人会问:道教怎么也叫方丈?其实,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因此,“方丈”是通称,道观的主持和佛教的住持都可称为“方丈”,但佛道两教对“方丈”一词的解释,各有不同。
道教中的“方丈”
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方丈”一词的另一说,来自于传说中的仙山名。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说法对中国古代苑囿的水面布局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最早始于汉朝。《史记》记载:“汉武帝甘泉作建章宫、太掖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以象海中神山。”直到封建社会后期,仍然不绝,如明清的西苑(三海),布置有琼华、水云榭、瀛台三岛,清漪园中的昆明池里布置龙王庙,藻鉴堂、治镜阁三洲,圆明园的“蓬岛瑶台”,神仙三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