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是哪一天 2018年春节是哪一天几月几日

民俗文化 2024-04-02 11:57www.xyhndec.com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所有节日中最受关注的节日。每年春节,每个人都会一路踏上回家的旅程,与家人团聚,拜访亲戚朋友。那么2018年春节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下面给大家讲解一下。
2018年春节的哪一天?
2018年春节是阳历2018年2月16日,阴历正月初一,星期五。
春节简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尤其是除夕和正月初一的高潮。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将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拜神佛、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祷丰年。活动多样,民族风格浓郁。
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第一年。它是中国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代表着团结、繁荣、对未来寄予新希望的节日。据记载,中国人民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虞舜盛行的。公元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君王位,带领下属祭拜天地。从那以后,大家都把这一天当作年首,算是正月初一。听说这是阴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以前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个月叫元月。
然而,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以孟春的第一个月为第一个月,殷商用的第十二个月(12月)为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第一个月,秦历在汉代早期使用。汉武帝刘彻觉得历史太乱了,于是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建造“太阳历”,要求以阴历正月为第一年,以正月初一为第一天,就是元旦。从那以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农历,又称阴历)时代,直到清朝未年,近2080年。
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字。秦朝叫“上天”。、“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又称“三朝”、“岁旦”、“正旦”、“正日”;南北朝时期称“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就叫“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朝,一直被称为“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命中华民国临时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为阳历(即阳历),使用民国时期。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春节,但不叫元旦。然而,人们仍然按照传统使用旧历,即夏历。他们仍然在2月18日(仁子年正月初一)庆祝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仍然如此。就是这样。1913年7月(中华民国第二年),袁世凯当时允许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庆祝春节,并同意定期春节假期,从第二年开始实施。此后,夏历岁首称“春节”。现在的“春节”称号只有95年的历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选择世界公元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的两个“年”,因为一年24节气的“春分”在农历年前后,所以阳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然而,根据春、夏、秋、冬季节气的不同,夏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深夜(十二点)之后,春节就正式到了。
临近春节,大家都买年货,除夕,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春节庆祝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它不仅保留了以往的民间习俗,而且消除了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让春节有一种新的时代氛围。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要求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新年的方式各不相同。春节期间,汉族、满族和朝鲜族的习俗几乎是一样的。全家人团聚了。每个人都吃年糕、饺子和各种丰盛的食物,灯火通明,燃放鞭炮,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形式极其多样,有舞狮、耍龙、踩高跷、跑旱船等。在一些地区,我们继承了过去祭祖敬神的活动,祈祷新年顺利,安全丰收。古蒙古族,春节叫“白节”,正月叫白月,吉祥如意。藏族是历年的藏族。“古尔邦节”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春节也是苗族、童族、瑶族等盛大节日。
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如今,许多人不得不在节日期间回到家乡。春节期间的客运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春节旅游高峰”也是春节的主要情况。以下将向您介绍中国人民的春节习俗。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关键的年俗活动之一,历史悠久。西晋周围最早记载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赠送,称为“馈岁”;食物邀请被称为“别岁”;长幼聚饮,赞美完美,称为“分岁”;大家整夜不眠,以待天亮,称之为“守岁”。
“一夜两岁,五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点燃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炉子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整夜值班,代表着赶走所有邪瘟病疫,期待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流行起来。到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标有“守岁”诗:“寒辞冬雪,暖带清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于在除夕守岁迎新。在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时间的意义;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增加父母的寿命。汉代以来,新老年更替的时间一般是半夜。
扫尘“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有春节除尘的习俗。民间说法:由于“尘”与“陈”楷音,新年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目的是把所有的穷运、厄运都扫出去。这一习俗寄托着每个人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春节来临时,每家每户都要清洁环境,清洁各种设备,拆下被子窗帘,洒下六鹿院落,掸去灰尘蜘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都是欢乐、快乐、干净、欢迎新年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它以整洁、对偶、简单、精致的文字勾勒出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每年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个家庭都应该在门口选择一个红色的春节对联,以增强节日的节日气氛。这种习俗起源于宋朝,在明朝逐渐流行起来。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整理的春联专门阐述了《门槛对联》的起源和各种内容的特点。
春联种类繁多,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在门扇上端中心;“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区域;“斗斤”又称“门叶”,是方形的,大多贴在家具和阴影墙上。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浓黑重彩的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人们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就像春联一样,始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诸如门神之类的无聊主题,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福禄寿三星图》在一些年画作坊中形成、《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典的彩色年画,如《迎春接福》,以满足人们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有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它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如今,中国收藏的最早年画是宋代四位古代美女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的木刻年画。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老鼠结婚》的年画。描述了老鼠按照人间习俗娶新娘的有趣场景。民国时期,上海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年画合二为一,后来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贴窗花,倒贴“福”字
人们也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衬托出节日气氛,还集装饰、欣赏、实用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归纳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点缀得火爆富雅。
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些人要在门上、墙上、门匾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习俗。“福”字是指祝福和好运,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福,有些人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出来,说明“幸福已经到了”和“祝福已经到了”。民间还将“福”字精细描绘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拜年新年的第一天,每个人都很早起床,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去探亲,互相拜年,祝来年好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领导带领几个家庭拜年;有的同事邀请几个人拜年;也有人聚在一起互相庆祝,叫“团拜”。因为拜年费时费力,一些顶层人物和士人用各种帖子互相祝贺,从而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期间,年轻一代必须先向长辈拜年,祝他们长寿健康。长辈们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配给年轻一代。据说压岁钱可以压制邪恶的东西。由于“岁”和“麻烦”的楷书声音,年轻一代可以在获得压岁钱后健康安全地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装线做成龙形,放在床脚上,这篇文章在《燕京岁时记》中见过;另一种是最常见的,父母用红纸包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以在年轻一代拜年后公开奖励,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时候,父母悄悄地把它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如今,长辈给年轻一代送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
燃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每家每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用爆竹的声音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又称“爆战”、“炮仗”、“爆竹”。它起源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活泼的氛围,是一种节日休闲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类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每一个重大的节日和婚礼庆祝活动,以及婚礼、房屋建设、开业等,都必须燃放爆竹来庆祝,以获得好运。如今,湖南浏阳、广东佛山、东尧、江西宜春、萍乡、浙江温州等地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颜色多,质量高。它不仅在全国销售良好,而且在全球销售良好。

Copyright 2015-2025 www.xyhndec.com 装修风水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