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发展的新气象与新机遇
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民间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曾经发生过重要影响。但是自明清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的历程中,道教却逐渐趋于衰落。早在明清时期,道教已被政治和学术上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精英视为“异端”,加以贬斥和抨击。近代以来,道教又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普世性宗教和世俗文化(尤其是左翼文化理念)的巨大挑战。这些强势的外来的排他性独神信仰或无神论意识形态,极大地压缩了道教生存的空间。近代中国的西方化知识精英,视中国传统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为“野蛮宗教”。他们主张“脱巫去魅”的现代性价值取向,导致道教徒的宗教信念弱化,精神萎靡不振。现代主流媒体中常见的批判“封建迷信”的话语,导致道教在中国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大为降低。外在的不利机遇,以及道教自身面对“现代性挑战”的回应不力,是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上半叶是道教在历史上最衰落的时期,其社会影响力甚微,事实上已丧失了作为中国文化三大主流之一的传统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没有派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但仍被定为国家承认的五大合法宗教之一。这为其后来的存在和发展保留了一线生机,总算比历史上曾经地位显赫的儒教更为幸运。自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落到实处,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古老的道教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这是近些年来自道教界领袖自己的评语,笔者认为这个评语并非虚言。无论信仰或不信仰道教的人们,都会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道教界正在出现一些积极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所谓新变化和新气象,一方面是指道教界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自身教团组织和宫观建设、传统教义和仪式的研究与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在这些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更为可喜的是,道教界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几年来,道教界开始积极宣传自己的传统教义和文化,举办了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道教文化节、讲经会、斋醮法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笔者曾经参加过其中许多活动,发现这些活动大大提升了道教徒,尤其是中青年信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比以往更敢于积极主动地宣传、展示自身信仰的特质,弘扬与道教相关的传统文化。这或多或少改变了近代以来道士在世人心目中萎靡怠惰的负面印象,有些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正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