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路军教授在邢台平乡太平道会议发言
在目前我国流行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始源于黄帝,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大道至极,杳杳冥冥;大道至精,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之后,黄帝修道成功,乘云驾龙升天,被立为道家始祖。在夏、商、周三代时已开始设有专门巫吏,举行各种各样的巫术祭祀典礼活动。
中国文化两大宗派道家、儒家都与古代的“巫”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老子作《道德经》,先秦道家诸子们宗黄老之道,倡扬其说,形成了道家哲学理论。
道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吸取了儒、佛、阴阳、星相等各家思想,融合进医学、武术及民间祀神、健身、养生等方法,形成为博大精深的道学理论体系。
河北邢台平乡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数千年的沧海桑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巨鹿郡(今平乡人)张角,于东汉末年创新立了太平道,尊老子为教主,设有教职人员、宗教仪式、宗教禁忌、宗教思想,尊奉经典《太平经》为核心经典,其组织联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数十万众,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推翻了东汉的腐朽统治。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以天下太平为社会理想,他领导的黄巾起义深得民众拥护响应,并成为中国最早的道教。
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太平道会议召开的意义
道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军事、科技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又说:“中国人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对中国道教深有研究的日本学者洼德中,研究道教五十余年,在其《道教入门》着作中说:“我认为研究中国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研究中国固有的道教。”
道教的理论来源大体有三类:巫术、神仙信仰和道家哲学。巫术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道术,道教中有“道无术不行”的说法;神仙信仰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道旨,即道教的理想追求;道家哲学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哲学依据。
宋代的马端林在《文献通考》中的《经籍志》中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其中的符一说,大概指的就是道教最早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些相同之处表现在:一、出现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当,都出现在东汉末期。太平道主要活动在以河北邢台为中心的华北地区,而五斗米道活跃在以鹤鸣山和青城山为中心的四川一带地区。二、皆尊奉《道德经》。在平乡的东岳天齐庙还可以看到刻有《道德经》全部原文的石碑。三、都靠给人符水治病吸引信徒四、都画符念咒,属符派道教。五、都深入百姓中,有反抗现实社会黑暗,追求太平的思想。
我认为,早期道教中的反对社会现实的思想,与他们所共同尊奉的《道德经》有一定关系。《道德经》中即有为平民说话而反对压迫的造反的思想,如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古代农民起义往往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而发动起义。《三国志张鲁传》中就记载,张道陵在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魏晋时期的寇谦之改革道教,提倡“除去三张伪法”,到底是哪“三张”,太平道的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三人,还是五斗米道的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北京大学的汤一介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书中就认为是指的太平道的兄弟三人。
总之,我认为这次会议具有如下意义:一、弘扬中华文化。二、提高当地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三、提升人文道德素质。《太平经》中的人活着要报答天、地、君、亲、师的“五重恩”思想;做人应当忠君、孝亲和尊师的“三行顺善之子”的思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都具有现实意义。四、以往的任继愈和卿希泰等人编的《中国道教史》,都缺少对太平道的完整的深入的研究,所以展开对太平道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完善对道教历史的学术研究。
关于太平道乐的研究
太平道乐也称太平古乐,源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徒起义,因起义者以黄巾扎头作标识,史称黄巾起义。平乡是黄巾起义的发源地、太平道乐的发祥地。起义虽然失败了,太平道乐的遗风流韵却在平乡经历了1800多年的薪火相传,较完整地传承了下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平道乐在广宗》的文章专门研究这一课题。还有《谈太平道乐“鼓经”》的文章。文章说:鼓经是“古用于节制其它乐器,为群音之首”。太平道起义时用鼓伴经,传法布道,将以鼓为首的打击乐器编成鼓乐组合,称为“鼓经”,延续至今近两千年,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角度研究太平道
蒋北辰的硕士论文《论太平经的“太平”政治模式及其王权实质》梳理了“太平世界”政治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及政治功能,并指出太平世界政治模式的王权实质;并得出结论说《太平经》虽然大幅度提升了“太平”在主流政治文化和大众社会意识中的地位,并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提出改造社会的方向与目标,期盼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憧憬理想化的“太平”境界。但是其不可超越“阶段”的阶级性本质必然会导致其思想与统治阶级思想“相合”,最终不能真正实现其提出的天下“太平”。
从地域角度研究太平道起义
《黄巾起义与山东半岛的方仙道文化》一文中认为:山东半岛是黄巾农民起义势头最大的地区。山东半岛深厚的方仙道文化,孕育了《太平经》的诞生。张角利用《太平经》创立了太平道,同时依据《太平经》和太平道组织了黄巾起义。山东半岛是“太平道”最兴盛、道徒最多的地区,因而能够成为黄巾农民起义势头最大的地区。
从考古学 史学角度论述太平道
《太平道与天师道――札记十一则》文中从70年代安徽亳县发现曹操宗族的墓葬群的出土文物,论述了太平道和天师道的关系。《东汉黄巾起义与太平道文化遗存》指出:太平道文化遗存,一是黄巾军在灵霄山的营寨遗址;二是太平道乐。张丛凇短降赖拇シ绞郊白诮堂恕芬晃闹刑教至颂降赖牟⒎⒄沟睦方蹋⒍云渥诮堂擞猩羁痰母爬ā
太平经和太平道的思想及其对黄巾农民战争的影响》是朱永龄对太平道思想及其后来的黄巾起义所作的历史性概括,文中详尽分析了起义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系统论述了黄巾农民起义的历史影响。
从宗教学角度探讨太平道
钟肇鹏在《论经和太平道》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结合宗教学理论,系统论述了《太平经》及太平道的产生,指出,“在中国古代本有祭祀天神、地祗、人鬼和一些巫术迷信;战国以来又有神仙方术一类迷信,长期地在社会上下各阶层中广泛流传。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在佛教的影响和刺激之下,方士把阴阳五行,服食炼养,导引行气,辟谷延年,神仙长生,鬼神祭祀,图谶符,巫术迷信等互相杂糅,并同《老子》牵合在风水布局,造作道书,构成原始道教。”有人在《论黄巾起义宗教色彩和规模巨大的成因》一文中指出:在神学思潮泛滥的大背景下,东汉后期具有宗教色彩的反抗活动日益增多,从而对黄巾起义的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汉末统治者对异端神学的宽容,为张角等人以宗教发动、组织大起义提供了契机;太平道的十六字口号对穷苦百姓极具号召力,其治病助贫的实际功能,既富掩护性,又有利于组织、发动民众。
从哲学角度研究太平经
史婷婷在其博士论文《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中探讨了太平道与《太平经》的关系,《太平经》的思想渊源及成书问题,道、气、神的宇宙论,宗教神学的天人观,生命观、修养观和炼养观以及“天下太平”的政治哲学等角度系统论述了太平经中的哲学思想,是从哲学角度研究《太平经》中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从校勘、辨伪、训诂、音韵、语法、词汇以及文献比较研究等方面对《太平经》进行研究,也是学界非常流行的研究方法和主题。
太平道研究的具体建议
一、办一个全国范围的道教会议。以道教太平道的研究为课题,邀请道教之音、民族报等媒体参加。今年11月5日,上海举办正一道的会议。一五斗米会议、一太平道会议,遥相呼应。
二、办一个“太平道研究基地”。申报民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三、建一个文献资料库。将现有的文字材料通过翻拍复制等完好保存下来;姚教文老道长是“太平道的活的化石”,现生病住院,其讲话录音值得保存。
四、派博士生到平乡实地考察,作一篇博士论文。对太平道的历史做一很好的梳理。
五、请中央台的人员拍一部《太平道故里》的电视纪录片。将太平道在平乡的流传情况进行报道。平乡有三万人信道,八处庙观,八十余经师高功。平乡的道教音乐、科仪(度亡科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平乡的剪纸、梅花拳、好孩子自行车也在全国闻名,值得推广。平乡号称“自行车之乡”、“太平道之乡”、“剪纸之乡”和“梅花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