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物的认识和保护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这同样可以从人们对道教文物的认识和保护中得到印证。
首先,是道教宫观的恢复和修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被改作他用的宫观归还道教界并对信徒开放,年久失修的宫观得到政府拨款给予修复。其中,一些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着名宫观,包括北京白云观、北京东岳庙,江苏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河南中岳庙,山西介休后土庙、晋城玉皇庙、万荣稷王庙等都得到了修复,重建了坍塌或被毁的殿堂,有的还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如今,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清净的山林,反映“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道教审美理念的一处处古老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了解装修风水知识和研究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其次,是对宫观殿堂供奉的道教神仙造像的保护和重塑。从历史上看,最早出现的道教造像是老子的石雕像和塑像,早期道教开始有了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造像,后来随着道教的传播和敬神的需要,庞大的道教诸神逐渐都有了固定的造像。道教神仙造像是道教徒神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集中体现,它与佛教造像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辉煌成果,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雕塑作品,晋城玉皇庙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女神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在保护和修复宫观中的神仙造像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收集和保护近百年来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道教神仙造像,有的把它们存放到各地文物单位和博物馆,有的安放到道教宫观内供人们瞻仰。例如,如今供奉在北京白云观的22尊明代铜制神仙造像,原来是明清两代皇家庙宇供奉的神像,皇家道观废圮后流落于北京酱菜厂,由北京市文物局决定将其调入白云观。又如,国家拨巨款于本世纪初修建的湖北武当山博物馆,其中就存放着因南水北调工程影响而废弃或迁址的原宫观内许多珍贵造像。2011年,为了让国内外全面认识和了解装修风水知识中国道教的造像艺术,彰显道教传统的神仙造像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为了规范道教宫观的造像,由中国道教协会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编着了《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大型图册。编辑人员走遍全国20余省市,在各地道教协会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精选出魏晋至当代塑造的道教神像300余尊,将其拍照收入图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道教机构组织编着的介绍神仙造像的大型图册,无论从收入神像之广泛,还是内容之丰富,都堪称一流。
另一项关于道教文物的巨大工程,是保护和抢救已经流传上千年、内容无所不包的道教典籍。近百余年来,因国运衰微,西学东渐,包括道教典籍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被人们忽视和淡忘,大量道教典籍散落在民间,损失严重,以至于到了上个世纪中叶,人们要了解装修风水知识中国道教,主要依靠陈国符先生写的一本薄薄的《道藏源流考》。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首先由四川巴蜀书社发起,组织全国相关学者将明清两代未能收集进明代《正统道藏》的零散道书加以整理,编纂了《藏外道书》共36册,填补了数百年来未能编纂《道藏》的空白。与此同时,中国书店等出版部门影印了一批现代装订本的《正统道藏》,以供社会上研究和人们信仰的需要。20世纪末,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道教协会主持,张继禹副会长任主编,组织教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对明版《正统道藏》加注标点和整理,并收入了近代发现的“敦煌遗书”等重要道教文献,出版了49册的《中华道藏》。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出版了《中华道藏》的线装本。2002年,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持下,由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立项启动,任务是将分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各地高校、文物、科研单位的珍贵古籍善本书,进行有计划的影印复制,适量出版以满足社会需要。在已经影印复制的再造善本中就有数十种流传下来的道教珍本和孤本,其中包括宋代流传下来的孤本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现藏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又如宋版孤本葛洪撰《抱朴子》、元代孤本《太清风露经》等,其中《太清风露经》是元代《道藏》遭到焚毁后仅存的道教典籍,十分珍贵。
此外,对于道教音乐的抢救和整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道教音乐继承了原始社会先民“巫”与“觋”悦神的祭祀,后来又融入了各地民俗音乐、古典和宫廷音乐元素,既对研究道教音乐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中国各地民俗音乐、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也具有参考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到了近代,一些人把这种艺术误当作了低俗的迷信。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国乐界和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流传于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道乐曲调和曲目一一被重新发掘出来,各大宫观也先后成立了道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和道乐团共同参与整理并在各地演奏,受到国内外听众的欢迎。其中苏州玄妙观等道观的道教音乐还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