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道德经》全篇所提到的 道 的含义,很明白地说明老子提到的 道 是一种完全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也很明确地说明老子所提的 道 是唯物主义意义上的 道 。依照老子所提到的道所依附的主体的不同可将道分为四类:天道、治国之道(以道治国)、圣人之道和人之道。装修风水网可以通过理解这四种道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来确定它们的性质。
一、天道
《道德经》有以下几处讲到 天道 :功德完满就引退,这是天的长生道理。(第九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一些客观现象,比如,人们手里持着丰盈的获得,如果不知道放弃,可能也会失去;金玉堆满了大厅,也没有办法能够保住;富贵者要是傲慢骄纵,就会给自己种下祸殃。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发生的或遇到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这些规律就提醒人们:人要懂得进退,你功德很大,但该退时还得退,这才是长生的道理。因此这里的 天之道 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当然也是唯物主义的原则。
知常而后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就能符合天道,能符合天道就能合乎道理,能符合了道理就能长久,一辈子没有危险。(第十六讲)事物虽然形形色色和变化多端,最后总是要返回它的根源处,因此生命就安静了,这就是生命循环的道理,而知道了生命循环,就叫作知道了常理,而只有知道了这个常理,人才能明白,明白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才能符合天道,而这才能符合道理,人也才能长久而不会面临危险。这一讲关键是让人们知道常理,一旦知道常理,类似于天道的品德自然就会逐渐地形成,而常理不过就是生命循环,对这个生命循环的认识也不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罢了!
脚步不迈出大门,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眼睛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见天道运行。(第四十七讲)人哪怕不迈出大门,也能知晓天下大事;人哪怕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到天道在运行。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行动就能获得真知,不必亲眼看见就能制定事物的名称,无所作为而获得成功。从上面第十六讲可知,人只要回到自己的根源处,就能达到安静,到此时就能知道生命循环的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自然就逐渐在认识上达到天道。该讲是对第十六讲的更深刻的阐述,所以也必然是客观性在先、主观性在后的。
上天的道理,不争夺而善于获得胜利,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行动舒缓却善于谋划。(第七十三讲)在该讲中,老子讲到了超越于国家之上的上天,这个上天犹如地上的国家一样,拥有着一个天网,这个天网虽然稀疏却没有遗漏。在这个天网里,谁胆子大、敢于反抗国家和上天,谁就会被杀;谁不敢放开胆量反对国家和上天,谁就能存活。所以,这个国家和天网之下的人们,只能在国家和天网的控制下生活,最聪明的人民,就应该服从国家和上天,无所作为,不争夺、不说话、不召唤,这样一切才能得到成就。这里的在天网下生活,就是上天的道理,它是客观的、前提性的和不能超越的东西。
上天的道理,不正像张开的弓箭一样吗?高了的就压低一点,低了的就抬高一点;上天的道理,是减少有余者以补充不足者,过度的就减少一点,不足的就增加一点。(第七十七讲)该讲讲的都是上天的道理,似乎主观性强,但实际的承担者却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实际的利益;高一点、低一点,过度的、不足的,减少有余者而补充不足者,也就是对待实际利益,上天采用的道理就是平衡、周全,这样,上天才能统治天下。所以,这种上天的道理,实际上也就是上天分配利益的原则,如果不这样,上天就没办法统治了。因此,这一节讲的道,也是客观性占第一位的。
上天的道理沒有偏袒,经常站在善人一边。(第七十九讲)该讲讲的与上面一讲类似,都是上天调节利益的道理。为什么上天总是站在好人一边呢?这也不过是因为上天只有经常站在好人一边,天下才会太平;如果上天经常站在坏人一边,那天下就不太平了!
上天的道理,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伤害。(第八十一讲)这一讲就干脆点出了上天的道理就是利益调整。上天的道理是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以伤害;圣人是天道在人间的代表,圣人也和天道一样利而不害,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夺;上天这样,圣人学着也是这样。为什么都遵行这个道理?因为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无事,天下万物才会各得其所。
二、以道佐人主者和以道莅天下
用道理来辅佐国君的人,就不依靠武力来横行天下,征服这种事情会得到报应。(第三十讲)用道理来辅佐国君的人,就根本不依靠武力来横行天下,因为征服这种事情会得到报应。用讲道理的办法来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是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治理办法,这样做不仅国君和百姓最好,而且自己国家和别国也最好,因此这种道理对利益的调整是最高水平的,任何国家都应该用这种道理来治理。此外,如果用讲道理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国与国之间不得不爆发战争,但打仗也只是权宜之计,也应该只为有一个合理的结果而已,不能因为有了合理的结果就要求更多的东西,否则将失去的也许会更多。以上都是一种现实的利益算计,任何肆意扩大战争的行为都是不合算的。
用道的原理莅临天下,可以使鬼怪不能产生神奇,从而使人与鬼两不相伤,所以,这二者的 德 都获得保全。(第六十讲)如果运用圣人的道德原理治理天下,就会很容易治理好天下,天下的人、神和鬼都互不相伤,都得到了保全。这与上一节一样,也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治国道理。
三、圣人之道
圣人辅助万物而不恃功,获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劳,他不想以这些东西来赢得赞誉。(第七十七讲)以笔者的理解:所谓 圣人之道 ,就是圣人尽心向天道学习,圣人是学习天道学得最好的人,别人都比不上圣人,人学了天道,就像天道一样去为人处世,于是,圣人辅助万物而不恃功,获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劳,他不想以这些东西来赢得赞誉,因此圣人的品德就是天道的品德,而天道是始终存在并运行的,所以,圣人的品德也是出于客观性并受客观性制约的。
圣人的道理,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第八十一讲)这一讲和上一讲一样,讲的也是圣人的品德。圣人就跟天一样,尽力为别人服务,而自己越加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而自己就越加充足;圣人也只讲奉献,不图赞誉,也不与人争夺,这同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伤害的天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四、人之道
老子还提到了 人之道 ,这个很少见。上天的道理,是减少有余者,以补充不足者;而人世的道理刚好相反,是减少不足者来突出有余者。(第七十七讲)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专门提到了 人之道 。他讲的 人之道 是指在人世间生存的道理,它把这种道理理解为弱肉强食:能力越大的人,得到的越多,能力越小的人,得到的就越少,而且多者越多,少者越少。这似乎是人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这种处境也不是什么人能够改变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帮助和上天的训导,才能逐步得到改变。圣人之道是天的道理,而人之道是人的道理。老子积极地理解了圣人之道,而消极地理解了人之道,而且后者更完全是以客观现实利益为依据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装修风水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道德经》是一部人生智慧之书,其中有着极强的 唯物主义 思想,它通过揭示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的循环过程,试图让人明白,人只有过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最高明的。老子在这部经典中特别推崇圣人之道,他认为只有圣人治理国家,才能治理的最好,而圣人又是以道为榜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