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九运学说
两元八运与三元九运
元运之说,飞星派和大卦派都是用三元九运,即上中下三元,一元六十年,一元中又分三运,每运二十年。而谈氏六法则采两元八运,元分上下两元,上元包含一二三四运,下元则是六七八九运。
元运在应用上,通常是与八卦及九星数结合起来讨论的,于是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卦与数相配落在九宫方位上会出现五在中宫无卦可配的情形。为了处理这个情况,在三元九运的理论中,因为每运都是二十年,所以就把五运的那二十年均分为二,前面十年归属于四运,并以四运所配的卦来一体适用,后面十年则归于六运,也是以六运所配的卦来一体适用。所以严格说来,中元四五六运这六十年在实际运用上变成是四运的三十年加上六运的三十年所组成的。
两元八运理论在处理五入中宫无卦可配的情况时,是直接把五运拿掉,剩下八个运分成一二三四运为一组,属于上元,六七八九运为一组,属于下元,如此则各运均有相对应之卦与之相配。而各运的年数,就不是固定的二十年了,而是根据各运所配之卦,其阴阳爻的多寡来计算的,阴爻以六年计,阳爻以九年计,如此则一运坤卦有18年,二运巽卦24年,三运离卦24年,四运兑卦24年,上元一二三四运共90年。而六运艮卦有21年,七运坎卦21年,八运震卦21年,九运干卦27年,下元六七八九运也是90年,上下两元共180年。这与三元九运的总年数是一样的,两者的一运均从甲子年开始,中间历经三次六十甲子的循环,最后终止于癸亥年,总共180年。
元运之说的起源已经很难去探究,为何古人要这样计算元运,简而言之,似乎与六十甲子纪年的规则性有关,而两元八运之说又与易经卦理有关。据说最早的甲子年约在四千多年前,古人观察到天上出现“五星连珠”即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直线的现象,也有一说是说天上出现“七政齐一”即五颗行星再加上太阳、月亮二星,排列成一直线的天文现象,于是就把该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也就是上元一运的开始,然后每二十年即换运。故采三元九运之说的家们,普遍认为三元九运的原理应与天上星辰的运行周期有关。
有些研究者则指出每二十年换运的原理应和土木二星交会的周期有关,因为土木二星各自以不同的周期绕着太阳运行,恰好也是每二十年交会一次。所以从第一次七政齐一之后,经过二十年,土木二星再度相逢,而元运也同时改换,之后每二十年土木二星交会而同时也更换一个运数。这个说法乍听之下似乎颇有道理,但若仔细探究,则会发现其中有谬误矛盾之处,与现代天文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不符合的。
土木二星每二十年交会一次这一点虽然没错,但其交会之年若对照六十甲子纪年,则会发现一定是在庚辰、庚子、庚申这三个年份交会,而这三个年份均非元运改换之年。一运起于甲子年,经过二十年后,是在甲申年进入二运,再经二十年,则是在甲辰年入三运,之后又再等到下一轮的甲子年开始走四运,所以元运的替换必定在甲子、甲申、甲辰这三个年份,而此三年并非土木二星交会之年。实际上应该是说,元运更换之后要再过十六年土木二星才交会,或者说土木二星交会之后要再过四年才真正换运。
两元八运之说,虽不如三元九运之广为人知,但这套理论也并非近人凭空发明,而是有其源远流长的传承和实际应用的效验,只是一直很少有人为此说著述阐扬,广为宣传,所以识者不多。就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则有‘元运发微’(卢朴民国四年着)、‘元空法鉴’(曾怀玉清道光十九年着)、‘增释地理冰海’(清光绪年间.高守中原着,民国.抱朴斋主重编)、以及‘乾坤国宝’(据说为杨筠松之嫡传后代子孙杨藏华着,于清末民初传至台湾)等书,其中都有与两元八运有关的论述,可见此说之其来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