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建筑风水讲究
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
故宫建筑里隐藏的有哪些看似是风水学问,实则很科学?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室居住的宫殿,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位置,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美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它的建造有很多科学的地方,比如千龙吐水、宫殿墙壁砌成空心的“火墙“还有墙上的透气砖雕等等”故宫是集了古代众多建筑大家的智慧结晶建造的,他有很多既科学又很好看的建筑。千龙吐水,当时人们将这些刻在玉器、宫殿、陵墓的台基和墓碑之上,它的特点就是能吞江吐水“在故宫中我们随处可见这些小东西,他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观赏,故宫建成自600多年至今没有被水淹过和它的功劳是分不开的,故宫的建筑还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方,它的墙是空心的,夹墙。火墙,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这种墙装修风水网装修风水网有个火道“能从宫殿外面往里加炭”热气顺着这个墙烧暖整个宫殿,而且它散热面大“能将整个房子暖和起来”还有就是故宫的屋顶的建筑了,故宫的屋顶是mgc的。
我想要北京风水的导游词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而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眼光看,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风水。 北京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风水,是因为:北京被山脉环抱的层数最多。风水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山环,山环抱的层数越多,标示拥护的人越多(中国历来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中国地图上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发源于昆仑山脉的左右两侧山脉都是环抱北京的,从世界的范围内看,北京左边从里到外被朝鲜、日本、美洲大陆环抱,右边从里到外被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群岛和非洲大陆环抱,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像北京一样被如此众多的山脉环抱着。 北京被永定河、黄河、长江、珠江环抱。水环抱的重要作用就是产生冲积平原,从北京往南,分别是北京小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肥沃的冲积平原养育着中国庞大的人口。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前面有如此广阔的平原。北京的南面有泰山、秦岭和南岭作为朝山与北京遥相呼应,从世界范围看,遥远的澳大利亚与北京相呼应。好风水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朝案有情,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被如此众多的朝山。北京的水质特别好。玉泉山的泉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是特别信奉风水的乾隆皇帝所最爱喝的水。 正是由于北京是天下第一风水,北京历来是北方重镇,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成为蓟、燕诸侯国的都城。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和地方政权的都城。公元93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辽以北京(时称燕京)为陪都;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此地为首都,前后达650多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内国际交往中心。 研究完了北京 内局的风水布局后,我们不妨再研究一下北京内局的风水,北京内局中最有价值的当数紫禁城(故宫)。 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更为细致,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mgc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mgc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mgc,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mgc"。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mgc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mgc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mgc,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mgc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mgc不变,内用九数为"mgc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mgc,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和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mgc,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词"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mgc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mgc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由于历代政府对北京(故宫),加以保护,特别是解放后,中央政府将故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使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大至选址、布局,小至细部装修,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风水学的典型实物例证。
风水上的星辰之都 历代王朝如何克煞前朝残余王气
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南控中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处于风水上的,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
易经!!求个对易经了解装修风水知识的人指导我如题 谢谢了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mgc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mgc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mgc阳学说是中医mgc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mgc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mgc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mgc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mgc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咥”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易经》的“和谐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来自《易大传》。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易经传承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诏、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装修风水网装修风水网。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 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mgc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mgc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mgc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学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装修风水知识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惟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明辩。《礼记·五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洁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但在明辩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他独辟蹊径的研究出:“由乾、坤两卦开始,错综重叠,旁通漫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装修风水知识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专长、坤、复、睽、家人、归妹、渐、姤、 、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十六次。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mgc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装修风水知识一昼未分以前,mgc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先理解完这些再说
求古文奇书!
世界文明中的"三大奇书"第一大奇书《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mgc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mgc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mgc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mgc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第二部奇书《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万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mgc阳通码卦符组成了8卦·64卦·384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易经》编码的mgc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易经》mgc阳学说是中医mgc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mgc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易》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mgc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9梁18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mgc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直联〔象形〕·复联〔会意〕·谕义〔指事〕·意声〔形声〕·复合〔转注〕·错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mgc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咥〕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易经》的〔和谐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来自《易大传》。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学·道学·络医〔中医〕·行政·军策·文艺·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第三部奇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mgc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2],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老子故里。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老子塑像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道教有三部奇书,《道德经》,《南华真经》,《易经》)。《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中学版 国学经典
1、《弟子规》原名是什么?后来是谁修订的? 答:《训蒙文》,贾存仁。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答:《弟子规》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3、《弟子规》有什么特点? 答:《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4、“六艺”指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术。 5、《弟子规》中告诉我们在规劝父母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 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6、《弟子规》教导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和同学相处? 答: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7、《弟子规》原文中讲到“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不符合义理的事,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哪几句话? 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8、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有人夸奖你就高兴会有什么结果? 答:损友来,益友却。 9、《弟子规》中告诉我们“把握光mgc,及时努力,珍惜青春。”的是哪几句话? 答: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10、《弟子规》中的哪几句话说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答: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11、我们在外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弟子规》中哪几句这样告诉我们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2、《弟子规》中讲力行和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13、《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选择读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14、“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的意思是什么? 答:进门之前要先问是否有人在房内;进入厅堂要高声,提醒主人客人已到。 15、《弟子规》中说平常在家或外出的时候,怎样做才能不让父母担心? 答: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6、《弟子规》告诉我们平时的饮食要做到怎样? 答: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17、“邪僻事,绝勿问。”中的“邪僻”指什么? 答:不正当。 18、《弟子规》中是怎样讲“物有定位”的? 答: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19、用《弟子规》原文回答:《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答: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20、《弟子规》中告诉我们对待恩怨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1、“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的意思是什么? 答: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22、一个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谨守道德规范,《弟子规》中哪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23、不贪财,能宽容,会谦让,就不会与人结怨积仇。《弟子规》上哪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答: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4、《弟子规》告诉我们平时穿衣打扮要做到什么? 答: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25、“执虚器,如执盈。”中的“虚”和“盈”指什么? 答:“虚”指空;“盈”指满的器具。 26、“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什么? 答:在做事以外有多余的精力,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27、你能解释“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含义吗? 答: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28、“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谁? 答:黄香。 29、《弟子规》一共多少字? 答:1080字。 30、《弟子规》中告诉我们晚辈与长辈说话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避迟;问起对,视勿移。 31、并称“三百千”的三大国学启蒙读物都是什么? 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2、《三字经》开篇前四句是什么? 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33、《三字经》中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写了什么内容? 答: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mgc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34、《三字经》中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写了什么内容? 答: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35、《三字经》中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写了什么内容? 答: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 36、《三字经》中涉及到的名物都有哪些? 答: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 37、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畜”都是什么? 答: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8、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谷”都是什么? 答: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39、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经”指什么? 答: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40、用《三字经》原文回答:“五子”指谁? 答: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41、《三字经》中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写了什么内容? 答:讲述了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 42、《三字经》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写了什么内容? 答: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43、咏絮之才指的是谁? 答:谢道韫。 44、《三字经》中介绍了哪个人很会教育孩子,五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答:窦燕山。 45、“为人子,方少时。”后边两句是什么? 答:亲师友,习礼仪。 46、《三字经》中介绍了一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是谁? 答:孔融。 47、“头悬梁,锥刺股。”讲的哪两个人的故事? 答:晋朝孙敬和战国时期苏秦。 48、“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 答:晋代车胤和孙康。 49、《三字经》中告诉我们应怎样读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 答: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50、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哪个朝代?《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的? 答:周朝。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51、“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中的“苏老泉”指谁? 答:苏洵。 52、《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论语》的? 答: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53、《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孟子》的? 答: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数仁义。 54、《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中庸》的? 答: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55、《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大学》的? 答: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56、“曰仁义,礼智信。”下一句是什么? 答:此五常,不容紊。 57、《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唐朝兴衰的? 答: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58、《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三皇的? 答: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59、“三王”指谁?《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的? 答: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60、《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尚书》的? 答: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61、“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这两句话反映了学习哪部经典的情况? 答:《千字文》。 62、《千字文》的简称是什么? 答:《千文》。 63、《千字文》几字为一句? 答:每四字为一句。 64、《千字文》哪几句话阐明了良好品德的广泛影响力? 答: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65、“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的“玄”和“黄”是什么意思? 答:玄:青黑色,天空的颜色。黄:大地的颜色。 66、“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中的“盈”和“昃”是什么意思? 答:盈:指月光充盈、饱满。昃:指太阳西斜。 6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千字文》中哪两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68、《千字文》成书于什么时期? 答: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 69、《千字文》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 答:南朝梁武帝时期刻印问世的《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 70、《千字文》哪几句讲了如何孝顺父母、服侍君主? 答: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71、“寒来暑往”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秋收冬藏。 72、《千字文》中哪两句讲了生命的由来? 答: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73、《千字文》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千字文》在很早就传播于世界各地。日本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现了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1583年朝鲜出版了以朝语释义注音的《石峰千字文》。1831年《千字文》被译成英文。此后数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千字文》的影响达到了海外。 74、为什么说《千字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独特地位? 答:《千字文》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75、《千字文》哪两句讲了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答: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76、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答: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 77、《百家姓》成书于什么时候? 答:北宋初年。 78、《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封地和国名为姓氏的?说出1至3个。 答:宋、赵、吴等。 79、“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80、《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职业或官名为姓氏的?说出1至2个。 答:司徒、司空。 81、《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住的地方为姓氏的?说出1至2个。 答:东郭、西门。 82、复姓“司徒”的由来? 答: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83、你能正确读出“查、缪、晟、单”作姓氏时的发音吗? 答:查zhā 缪miào 晟chéng 单shàn 84、“先秦尤许”后边的四个姓氏是什么? 答:何吕施张。 85、现今全国最大三姓氏是什么? 答:李、王、张。 86、现今刘姓是中国的第几大姓氏? 答:第四。 87、现今中国的第五大姓是什么? 答:陈。 88、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书名是什么? 答:《增广百家姓》。 89、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哪个朝代出版的? 答: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 90、《百家姓》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91、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经典是什么? 答:《孝经》。 92、“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句话是谁说的? 答:孔子。 93、《孝经》以什么为核心,阐述了什么思想? 答:以孝为核心,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94、《孝经》中的“五孝”指什么? 答: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 95、天子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96、诸侯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97、卿大夫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98、士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99、庶人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00、《孝经》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影响? 答: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101、《四书》是什么学派的经典? 答:儒家。 102、朱熹建议如何阅读《四书》? 答: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 103、朱熹将《大学》重新编排后分为哪两个部分? 答: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104、《大学章句》本中“经”和“传”是怎样划分的? 答:第一章为“经”,其余的十章为“传”。 105、《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几篇文章? 答:第42篇。 106、《大学》通篇引用哪些著作的内容立论? 答:《诗经》、《尚书》。 107、《大学》开篇阐明宗旨,它的宗旨是什么? 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09、《大学》中“三纲领”与“八条目”又可解释为什么? 答:内圣外王。 110、“内圣外王”指的是什么? 答:内圣就是自身的管理与修养;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与行动。 111、什么精神贯穿于《大学》的始终? 答:伦理道德教育。 112、《大学》强调什么的统一? 答:知、情、意、行的统一。 113、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mgc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大学》中哪几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1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什么意思? 答: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11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出自哪部书答:《中庸》。 116、《中庸》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11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是什么? 答: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118、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哪三条? 答: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119、 《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五个先后步骤? 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0、《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答:以人治人。 121、“以人治人”要求人们怎样做? 答: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12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23、《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都有谁?答: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孔门以外的人,以孔门高足为主。 124、因为一件什么事孔子说自己“三月不知肉滋味”? 答:听到一段好的乐曲。 125、《论语》第一篇的篇名是什么? 答:《学而》。 126、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论语》中的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 答: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12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曾参。 128、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却对一人称字,是哪一人?答:闵损。 129、《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匹夫不可夺志也。 1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131、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是什么意思? 答:是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意思。 132、从何时起,《论语》被钦定为科举考试必读的教科书? 答:元代。 13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什么? 答:教育。 134、《论语》中涉及的成语有哪些? 答: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岁寒知松柏等。 135、毛mgc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的话给他的女儿取名为李敏、李讷,借用的是哪几句话? 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6、《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哪里? 答:《论语》。 13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什么? 答:学习方法。 138、《论语十则》既有问又有答的是哪一则? 答:第十则。 139、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准则是什么? 答:就是“礼”。 1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讲什么的? 答: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141、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是哪本书? 答:《孟子》。 142、《孟子》大约有多少字? 答:三万五千多字。 143、孟子是孔子的第几代弟子? 答:第四代。 144、孟子名是什么?字是什么?什么时期的人物? 答: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人物。 145、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称号? 答:亚圣。 146、“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147、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仁义。 148、“泗水文章昭四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什么? 答:孔子讲学的地方。 149、“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句话出自哪里? 答:《孟子》。 150、孟轲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答:性善论。 151、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什么? 答:《五经》。 15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答:《诗经》。 153、诗经共有多少篇,分为哪几部分? 答:《诗经》一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15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赋、比、兴。 155、什么是 “四始六义”? 答:“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首篇;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156、《诗经》所写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农事诗、征役诗、婚恋诗、燕飨诗、怨刺诗、周族史诗等。 157、用朱熹的话来说说什么是《诗经》中的“赋、比、兴”? 答: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5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选自哪里? 答:《诗经?卫风?木瓜》。 159、《诗经》作品的收集有哪几种说法? 答:行人采诗说、孔子删诗说、献诗说。 16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选自哪里? 答:《诗经?王风?采葛》。 161、“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家文档”、“解密的皇家卷宗”说的是哪部著作? 答:《尚书》。 162、《尚书》属于上古无可争议,为何究竟上古到何年何月却又不易言之? 答:原因有三。其一,《尚书》不是在某特定时间上编写而成的著作,而是经过多年累积而成的文献。其二,内容所及的年代不一定就是文献编写的年代。其三,今本《尚书》的内容并非完全可靠,掺有后人伪造的成份。 163、被尊为“素王”的人是谁? 答:孔子。 164、现存《尚书》按朝代次序分几部,共多少篇? 答: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 165、《虞书》记载的是什么? 答: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传说。 166、《夏书》之《禹贡》记载了什么内容? 答:禹治水之后的地理状况。 167、《夏书》之《甘誓》记载了什么内容? 答:禹之子启征讨诸侯有扈氏时之誓师辞。 168、《商书》七篇记载的内容是什么? 答:首篇《汤誓》记载商汤讨伐夏桀之事,其余六篇皆属商代后半期的史料。 169、《尚书》的要旨是什么? 答:仁君治民之道,贤臣事君之道。 170、《尚书》各篇的文体可以分为哪六类? 答:典、谟、训、诰、誓、命。 171、最早的文明典籍是什么? 答:《易经》。 172、《易经》还叫什么? 答:也称《周易》或《易》。 173《易经》大约是在什么时期诞生的? 答:新石器时代。 174、《易经》系统的什么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答:开放性和兼容性。 175、《易经》“两派十宗”指什么? 答:两派:道家易学派和儒家易学派。十宗:占卜、灾祥、谶纬、老庄、儒理、史事、医药、丹道、堪舆、星相。 176、《易经》八卦分别指向哪个方位? 答: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177、《易经》对中国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答:《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78、《易经》数术对当今世界文明有哪些贡献? 答:一是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数;二是确立了数学的任务;三是开始了对除法和余数的研究;四是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179、《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什么? 答:mgc阳。 180、《易经》对建筑学有怎样的影响? 答:《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mgc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181、什么是《春秋》? 答:《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182、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哪三种观点? 答:一是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正确观点,即以《春秋》为政治学著作;二是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三是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 183、《春秋》名称是怎么来的? 答: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定名为“春秋”。 184、《春秋》有什么价值? 答:《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 185、貌似公允的调和论之所以不能成立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经史不分”之说不符合古代经史关系的实际。其次,一部论著的性质是恒定不变的,而属于学科分化的经史之分则是一个动态过程,两者不宜混为一谈。 186、什么是春秋时期? 答: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187、什么是“三家分晋”? 答: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188、“春秋三传”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 189、“春秋”这一词语怎么解释? 答:一是一年的代称;二是泛指历史;三是时代名;四是儒家经典之一;五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190、“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是谁的话? 答:朱熹。 191、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的士人必读之书是什么? 答:《礼记》。 192、《礼记》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阐述的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193、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叫什么? 答:《大戴礼记》。 194、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叫什么? 答:《小戴礼记》。 195、《礼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196、《礼记》的成文有什么特点? 答:《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197、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 答: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 198、《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哪三个方面? 答: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 199、《礼记》中教育教学九原则是什么? 答: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故宫建筑布局与风水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